华川技术有限公司

加快推进福建水生态修复产业化


05bcfcb24bf6546ba0ee35d16982d56f7a85a098813dd-Rj3Uiz_fw1200.jpg


在加快绿色发展背景下,水生态修复产业将成为朝阳新兴产业。十九大以来,国家围绕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等水污染防治重点领域,陆续颁布了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水环境质量责任。



福建水系多、水域广,水资源丰富,这为福建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产业化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福建坚持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并举,着力打造宜居城市,陆续出台有关水污染防治及修复等系列文件,水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若干问题。



为了加快推进我省水生态修复产业化进程,政策措施:

一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化路径,完善水生态修复产业标准体系。对水生态修复产业化路径的选择,既不能盲目注重水生态修复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亦不能以过分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片面强调环保理念的执行。水生态修复产业化的路径选择应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政府应以标准化体系构建为目标,明确水生态修复产业在工程造价、过程管控、质量评估等方面的适用标准。同时,可以考虑引入综合运营商,进行市场化运作。



二要系统谋划水生态的治理与修复,全方位、全流域、全过程开展水生态修复产业化。统筹谋划主流与支流,市、县、乡镇、自然村一体化水生态修复思路;打破部门利益藩篱,统筹协同,加强联防联治联修力度,构建共防、共治、共修、共享的水生态修复产业化协作机制。统一规范水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体系,健全水生态修复产业化的质量分析体系及考评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及其监管制度,引导绿色金融服务水生态修好产业化。



三要建立健全水生态修复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推进水环境治理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税收减免、贴息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完善水生态治理补偿机制。明确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应以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为导向推动水环境治理高端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


以新材料技术为导向培育水环境治理环保新材料产业;以景观提升和品牌塑造为导向,打造集水环境治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景区。通过设立政府和社会资本联合运营的水生态修复产业基金、发行水环境污染治理专项债券等融资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污染治理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多方式、多主体投融资体制机制。



四要实施水生态修复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一批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科技成果在榕落地,培育壮大一批水生态修复产业领军企业。由省发改委牵头,设立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中介多方参与的水生态修复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培育一批服务于水生态修复产业的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孵化的协同转化平台,充分发挥在闽高校、科研院所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实施一批水生态修复产业重大研究项目。


探索以PPP、EPC等多种建设模式推进水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促进项目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的合理衔接,推进项目设计、采购、施工及管养一体化,以有效应对水生态修复产业发展过程中常会出现的投资规模大、质量管控难等问题。以工程建设助推“管家式”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业发展,推动水污染治理企业由侧重于提供单一的产品服务、设备制造及工程建设,向注重水生态修复综合服务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多位一体的综合水环境治理服务运营商转变。


五要鼓励水生态修复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强化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提升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推动成立福建水生态修复企业协会,促进各企业间开展技术交流,增强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着力开创标准化管理、良性竞争的创新发展新局面。推动水生态修复企业研发团队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一批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大水生态修复产业高水平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打造一批高层次水生态修复产业科技人才培养平台。



——摘自《中新网福建》